图片

    西江月苏轼全文翻译(西江月苏轼原文及译文)

    时间:2023-10-11 13:39

宋代词人苏轼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,两人都曾为官,都被贬过,两人都写下了无数的好词好句。 表面上他们的歌词都是奔放的,但实际上风格却截然不同。

下面提到的两首诗《西江月》是两人卸任外出郊游时写下的。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部作品,看看两位大师在歌词境界上有什么不同。

1。苏轼的《西江月·照野弥弥浅浪》

《西江月·照野弥弥浅浪》——北宋·苏轼

原野天空中浅浅的波浪在天空中依稀可见。泥土的屏障还没有解决,玉聪的气焰还没有解决。我想喝醉了,睡在香草地上。

可惜,一缕风月,无法教任何人碾碎琼瑶。脱马枕枕青杨桥,杜宇闻春晓。

这首诗是苏轼贬任黄州团联使时所作。一个春天的夜晚,他醉醺醺地到一家餐馆出去。路过漆水河,我们爬上一座小桥,睡在桥上。

黎明醒来,感觉群山环抱,绿水流淌,仿佛进入了仙境。于是我就很喜欢诗歌,写了一首诗《西江月》,然后题在桥柱上。

这首诗的第一句“咪咪”二字形容溪流的雄伟,“琼瑶”则指美玉。

歌词的大意是:明月照波光粼粼的水面,浩瀚天空依稀可见云朵。我来不及脱下马鞍,就想躺在桥上小睡一会儿。

这小溪里的水和月真是迷人。马,别用蹄子把琼瑶踩在水里。我脱下马鞍当枕头,在青柳桥边睡着了。当我听到杜鹃的歌声时,我知道天亮了。

苏轼是豪放抒情派的创始人。他的歌词大多意气风发、自由奔放。隐约有一种外人、野人的感觉。

比如这首诗是他喝醉酒经过一座小桥后写的。他看到溪水和水中的明月可爱得不想回家,当场就睡着了,与大自然融为一体。

唐代王维曾有诗云:行至无水处,坐看云起。苏轼这首诗《西江月》就体现了这种洒脱、旷达的境界。

它以明月、轻云、溪流、香草杜鹃的叫声作为自己的陪衬。它将醉酒时和醒来后看到的风景与“我”连成一体,构成一幅画面。事实上,这反映了他的个人气质。

苏轼信仰老庄道教,追求神界。他在诗中常感叹“世界不过是一场大梦”、“半生如弹指”,还说“莫说万事皆空转。转身之前”。周围,​​一切都只是一场梦。”于是,他一喝醉,就说:“我要乘风回家”,成为快乐的神。

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,苏轼非常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精神层面的享受。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时,苏轼也会作词抒发自己的失意和孤独。担心两鬓白发、“酒便宜”、“顾客少”。

然而,短暂的悲伤过后,他独自一人去餐厅喝醉了。然后他写歌词安慰自己,看不起周围的一切。俗话说:世界很大,我最大。当你感到不高兴时,你就会酗酒。当你喝醉的时候,你会看这个世界。世界完全不同了。

所以,元好问说:“自从东坡出来之后,除了情感,就再没有别的词了。”必须像他这样写,才能体现意境。不然,杂草繁花,四时明月,搅乱一池春水,干你的事?从这个角度来说,苏轼是宋代书写灵性的第一人。

2。辛弃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

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——南宋·辛弃疾

明月惊枝头喜鹊,半夜微风蝉鸣。稻花香诉说着丰收,蛙声响起。

天上有七八颗星星,山前下着两三点雨。昔日,茅店社林边,转弯时,忽见溪上有一座桥。

这首诗是辛弃疾罢官流寓上饶时所作。这首诗描写了江西省上饶县西四十里黄沙岭的景色。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,辛弃疾缓慢地走在黄沙路上。

那时,明月冉冉升起,唤醒了栖息在树枝上的喜鹊。一阵微风吹过,远处传来蝉鸣声。田野里稻花飘香,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。

我陶醉在眼前的景色中,心情愉悦。抬头一看,只见天上稀疏地点缀着七八颗星星。刹那间,山前下了三四滴细雨。我急忙赶回家,看到小屋还在村里的树林边上。本以为很远,没想到过了桥就看到了我的家。

这首诗写得非常轻快。作者在上阙看到了田园风光,用稻花的芬芳来衬托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。下雀的风云突变,天空下起了小雨。

作者想避雨,但又担心离家太远。没想到,绕过一座小桥,就看到了我家的门。事实上,正是因为他心情太好,走得又很轻快,所以他才两三步就往回走。

辛弃疾是南宋风格最为多样的诗人之一。他和苏轼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即使苏轼在表达情感的时候,也会显得比常人更加豪迈和洒脱。

苏氏的诗表面上并不表达他的野心,但他的诗中总是体现出一种世俗的思想,而辛弃疾则与他完全相反。辛弃疾的歌词不仅蕴含着“醉看剑”、“长剑看天剑”等剑客的豪迈情怀,甚至在他优美的歌词中,在描述自己的忧虑时,还重点关注他的家庭、国家和世界人民的重大事件。 。

辛弃疾除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之外,还是一位起义军的领袖。后来他在朝中做官,是一个真正的杰出人物。 他以大胆的歌词和出色的写作而闻名。然而,他的优雅言辞并不逊色于豪言壮语。

辛弃疾堪称文武天才。 借用“表志”二字,是辛弃疾歌词的一大特色。 即使在这首不言而喻的诗中,也流露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。

苏轼的《西江月》写风景,却处处写“我”,而辛弃疾的《西江月》写“我”,却重点写人间风景。他之所以写下“稻花香,丰收”,说明他其实与老百姓有着同样的想法。 他真正关心世界人民。

因此,他以“世俗”的心态进行创作。叶嘉莹先生谈到辛弃疾,认为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词家,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来作词。

辛弃疾将毕生的志向倾注于诗词之中,以赤子之心创作。他的精神就是杜甫所说的“葵火向阳”精神,永远青春焕发。

结论

“生在世间”和“入世”是两种不同的心境。苏轼的歌词大多表达的是一种“出世”的心态,而辛弃疾则是“世俗”的心态。 普通人往往认为“出世”、超然是对的,淡化名利霸权。其实我觉得关心祖国、关心国家、有雄心壮志也不错。

“生于世”和“入世”是人生的两条路,各自指向不同的方向。但最终,他们再次相遇。正所谓:殊途同归。 在走到生命的尽头之前,你只应该问自己,你应该选择哪条路。 所以苏的诗当然是充满气质的,辛的诗也是如此。

苏轼的这首诗《西江月》描写了月光下的清溪景色和杜鹃报晓的景象。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绘画中。辛诗中的明月、惊鹊、微风、蝉鸣、稻花香田,同样美丽。

辛弃疾回到南宋后,虽然强者艰难,活到了六十八岁,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。志气犹如填海的神卫,尤为难得。

本文就结束了,喜欢的朋友请点赞。

风中主题百科 | ©All Rights Reserved.